米问圈

首页 价格 资讯 进口大米 国产大米 稻谷

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

发布于:2022-06-09
  立夏过后,湖北武汉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旁的一片试验田里,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面庞黝黑的青年正在地里忙碌。

  青年名叫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今年39岁的他,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超30亿斤,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

  最近,周雷和课题组的同事正在湖北省农科院南湖基地里忙着中稻的播种。“这一批种子大部分是4月底从海南省带回来的,播下去之后,就要定期观察、记录,选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周雷说。

  201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周雷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他发现,湖北虽然是水稻大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稻米品牌不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决心聚焦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周雷说。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12年如一日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冬天,他要去海南开展南繁加代,时常春节也不能回家。夏天,他在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的环境下,在稻田里一待就是半天时间……每年,周雷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通过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他们创制出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

  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周雷出生在“鱼米之乡”湖北洪湖农村。参加工作之后,除了开展水稻育种等基础研究,周雷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将育成的优质品种推向市场。作为团省委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团团队成员,周雷对口帮扶了21个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品种推广之初,农民并不买账。周雷回忆,历经10年努力,他们在2017年育成了绿色超级稻“巨2优60”。这种水稻新品种在同等产量下,能够大幅减肥减药、节水抗旱,但在天门等地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民心存疑虑,不敢尝试。

  周雷与示范户约定,用他们的技术种植新品种,如果出现减产或者亏损,省农科院给予补偿。同时,周雷和同事轮流住在示范户家中,给予技术指导。

  到了收获的季节,结果令人惊喜:新品种示范田亩产达1400多斤,同时施用肥料减少了1/3,不仅成本降低了,品质还更加优良。

  市场对大米香味有要求,周雷和同事培育出浓香型优质高产新品种,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高30%到50%;在湖北潜江,他们选育抗倒性、抗病性好的虾稻专用水稻品种,让“虾稻生态米”成为当地绿色招牌……这些年来,周雷团队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

  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

  近年来,周雷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克隆工作,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

  2017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改良低温等不利条件下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性、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巧,要甘坐冷板凳,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周雷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和同事创造性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一加一减两替三增”水稻花药培养核心技术,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效率,花药培养力较现有文献记录最高值提高7倍,攻克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

  在周雷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水稻品种正在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国家种业振兴和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贡献青春力量。”周雷说。

  让科研更加接地气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荣誉和成果的背后,是周雷及其团队成员10多年来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默默耕耘。

  白天泡在地里育种,晚上回到实验室查资料、做研究,常年在全国多地奔忙……作为一名研究员,周雷给人的感觉不是“书生气”,而是“接地气”。“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说过的话,对周雷影响深远。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的农业基础研究,也需要更多像周雷这样的青年骨干投身其中。

来源:人民网;作者:XXX;农产品集购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