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雨后初晴,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的永福农机水稻种植基地里,十余名村民来回穿梭,将一个个四方形的育秧盘从农用三轮上卸下来,整齐摆放、再覆上防晒网。“放育秧盘时,尽量沿着线摆整齐,既好看又利于管理。”安州区永福农机负责人林启平“坐镇指挥”。
村民们忙碌“摆盘”作业的,正是今年大春生产的“关键要素”——水稻秧苗。摆盘,是水稻种子经过浸泡、催芽、装盘、暗化等作业后,将已经出芽的小秧苗整盘移动到旱地里生长,待小春作物收割后再栽种至田间。远处,一片翠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那一片是水稻制种的公本,惊蛰便下种,因此秧苗长得高”,林启平介绍。
瞅完这片基地,林启平便驱车前往邻村看他的开沟机试机作业:为了节约水稻制种的劳务成本,林启平团队利用插秧机的动力引擎加配了平面犁和螺旋等器件,改造成开沟机。“使用效果同土地硬度有直接关系,软糯的土地开沟后很快合拢了;土地稍硬就效果明显,一台开沟机相当于12个劳动力”,他笑着说,每亩地可节约80-90元劳务成本。
林启平经营的永福农机合作社,每年耕种土地2000余亩,大小春产值和对外农机农技服务能实现1000余万元的收益。
种粮大户收益好,因此铆足了劲儿“提质增效”:合作社内7000平方米的智能育苗大棚,控温、控水、控光一体化操作;改良农机层出不穷,逐渐实现了油菜全程机械化和制种全程机械化,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为控成本、倡环保,逐年降低农膜的使用率,改为可多次使用的遮阳网替代;一年一度的“农技比武大练兵”,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大户通过集约化发展获利颇丰,也带富了周边留守劳动力。71岁的陈元寿老人,是芋河村八组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每小时10元务工收入,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能有2万余元收入。“同我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人有20余人,合作社效益好,我们也能挣钱。”他笑着说。
安州未雨绸缪做好大春备耕工作,目前已落实大春粮食计划43.9万亩,已完成水稻育秧31万亩、占应播种的90%。坚持物资早储备、服务早配套、技术早培训的原则,已储备“两杂”种子75万公斤、肥料近3万吨、农药22万公斤、农膜及其他物资30万公斤,完全满足大春需求;累计完成30家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1500余台农机检修,可提供耕种防收各环节服务36万亩;累计开展油菜菌核病、小麦条锈病、水稻暗化育秧等技术培训10期、2500人次。据安州区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唐永辉介绍,今年全区计划粮食播种面积57.6万亩,预计产量达到26.5万吨。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XXX;农产品集购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